国际中文教育,从热起来到实起来
发布日期:
2019-12-20

浏览次数:

0

[来源] 《光明日报》     [发表时间] 2019-12-10 14:33:00 


国际中文教育,从热起来到实起来

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来自世界各国的汉语学习者带来精彩演出。光明图片

“语言桥梁连接世界,这就是我研究中文的意义。”

“我要通过直播带你看中国,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

中文的魅力,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友人在中国相遇。12月9日,在湖南长沙开幕的2019年国际中文教育大会,吸引了来自160多个国家的1000余名中外代表,共同聚焦“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国际中文教育事业,源自中国,属于世界。从2004年第一家孔子学院创办至今,我国已在162个国家(地区)建立了550所孔子学院和1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全球学习中文的人数快速攀升至1亿,中文的“朋友圈”越来越大。

“中文热”的背后,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实现从数量到质量的提升?如何因地制宜、融入本土?如何完善标准、培训师资?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内涵发展,任重道远。


全球语言:中文迈向世界

“中文让我看见了自己的无限可能,青春正好,不负韶华,我希望明年来中国的大学深造,成为新时代的马可·波罗。”

发音标准,吐字清晰,表达流畅。意大利男孩雅各布·杰摩勒用流利的中文赢得了广泛赞誉。他还有个朗朗上口的中文名字,郑彦柯。

从“对中国的印象只是熊猫和功夫”到今年成为“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冠军,郑彦柯仅用了4年。他就读的意大利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蔚然成风。这所当地最负盛名的学校,开办5年制中文国际理科高中教育已有10年,设有意大利最大的孔子课堂,并将中文作为第一外语纳入必修课体系。

“希望你们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成为中意文化交流的使者。”今年3月,郑彦柯和罗马国立住读学校师生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校长雷亚莱说:“我们的学生这些年非常努力地学习中文,习主席的回信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奖励和肯定。”

放眼全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郑彦柯一样,通过孔子学院等项目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看到世界的广阔与多元文化的价值。


国际中文教育,从热起来到实起来

北京语言大学第16届世界文化节游园会吉尔吉斯斯坦展台上,留学生在展示吉尔吉斯斯坦文化。郭海鹏摄 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1月,共有6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法令、政令、教学大纲、课程大纲等形式,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例如南非、毛里求斯、坦桑尼亚、喀麦隆、赞比亚等非洲国家。

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通过政策和法规形成了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汉语教学体系。

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先后将汉语列为大学入学考试的外语科目之一。韩国全国5000万人口中,有1060多万人在学习汉语及汉字。

“随着中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汉语继英语之后,已在非母语使用人数及国际影响力等方面成为第二个全球语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吴英成教授指出,“汉语教学已从中国境内的‘对外汉语教学’走向中国境外的‘汉语国际教育’。”


中文+职业:汉语教学多元化

申请指令,启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驾驶……坐在高铁模拟系统前,泰国小伙子阿提坦轻推操纵杆,“列车”开始加速,很快达到每小时80公里,驶过市区,穿过隧道,进入车站,阿提坦不时观察窗外,把车稳稳地停在标线上。

“我们刚开始学习模拟驾驶火车,目前还没有觉得特别难,因为在中国培训时都训练过。”阿提坦自信地说。

随着中泰铁路合作项目的推进,泰国对既懂铁路技术又懂汉语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增。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于2016年推出“中泰高铁汉语培训项目”,阿提坦就是其中一员。

像这样既学中文又学技术的项目,在亚非孔子学院早已不是新鲜事。中文+农业生产技术、中文+汽车维修、中文+空乘、中文+电商、中文+机器人技术、中文+大数据、中文+物联网……单纯的中文教育正逐渐向基于中文的职业技术、技能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源于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对懂汉语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大幅增长。

中国驻赤道几内亚大使亓玫认为,“中文+”项目是孔子学院以汉语为切入点,向其他领域延伸的实践,这正体现了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中的人文领域合作。

目前,泰国、马来西亚、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40多个国家100多所孔子学院开设“中文+”课程,涉及高铁、经贸、旅游、法律、海关、航空等数十个领域。

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本土教师吴妮在发言中表示,“学中文、懂技术、有出路”已成为马达和众多非洲国家年轻人的共识。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中国方案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纳。目前,已有56个“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设立了167所孔子学院和172个中小学孔子课堂。

中外合作,注重内涵,多方参与,以孔子学院为代表的国际中文教育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

内涵发展:汉语热的冷思考

“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一本适合罗马尼亚学生学习的本土汉语教材。这极大地阻碍了当地的汉语教学。而且由于罗马尼亚公立学校教师编制有限,大部分学校目前还不愿意招聘专职的本土汉语教师。这极大地束缚了汉语教学的推广。”

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大学中文系主任白罗米在大会发言中介绍,虽然罗马尼亚教育部2016年6月25日正式发文确认将汉语列入中小学最新外语语言课程名单,但目前汉语教学仍面临许多现实困难。

多国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一方面带来学习人数的大幅增加,以及相应的师资短缺;另一方面也对中文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

莫斯科国际高等商学院国际部主任纳塔利娅·加夫里洛夫娜也曾指出,俄罗斯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各式各样的汉语培训班有很多,但目前俄罗斯汉语教学质量还存在着良莠不齐的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从热起来到实起来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中文老师(右)带领学生们学习中文。新华社发

“标准、教材、师资、管理,都是内涵建设的重要部分。要看到汉语热背后对事业发展的挑战,这也是孔子学院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曾任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的北京语言大学副教授梁彦民,结合自身教学经历指出,外国人学汉语还会有“汉语难”的心理障碍。从口语看,难在声调;从书面语看,难在文字。要化解“汉语难”,需要讲简单汉字,有趣汉字。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加强汉字基础研究,用高频字词教学;又要通过动画、VR等鲜活的手段介绍汉字演变。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彩玉建议:“孔子学院承担的汉语国际教育的内容不仅要与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相结合,更要兼顾到所在地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包括教育政策、教育资源配置、相关的标准以及语言政策等。”

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也是中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未来2至3年支持国际中文教育的6项举措:一是健全和完善国际中文教育本硕博学科体系,重点录取中外优秀青年教师;二是支持中国高校创办国际中文教师学院;三是增强外派中文教师岗位吸引力,支持选拔聘用本土教师;四是实施精品教材工程;五是完善国际中文教育系列标准;六是支持和鼓励中国和世界各国社会各界,通过创办基金会方式参与孔子学院建设与国际中文教育工作。

交流才有发展,互鉴方能同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通过学习中文,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越来越大的中文“朋友圈”,让文明交流互鉴之光,照亮我们共同的未来。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07版 记者 柴如瑾 龙军 禹爱华)